
《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的通知》规定的过渡期将于2022年底结束。近期加快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整改步伐。多家银行和理财公司发布公告,调整旗下现金管理产品的投资范围、投资比例、赎回规则和估值方法。
业内人士表示,从整改效果来看,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资金流动性和资产流动性更加匹配。预计各家银行都能按时完成整改,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有望在整改到位后再次发力。
进入整改冲刺阶段。
日前,招银理财发布公告称,根据内外部管理要求,将对赢日鑫现金管理的招银理财计划的投资范围、投资比例、投资限制、强制赎回、托管费等条款进行调整和更新。
一些公司也调整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根据中邮理财的公告,9月24日人民币理财产品将转型,由以摊余成本计量的现金管理产品转型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净值型产品。公告还显示,调整后,该产品将取消“每个开放日0:00-9:00、15:30-24:00期间,单个个人客户累计赎回限额为5万份”的限制。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中邮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宁银理财等多家银行和理财公司发布了调整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相关公告。调整内容包括将申购赎回确认时限由T+0改为T+1,快速赎回金额降为1万元。
上述一系列调整与去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中国发布的新规有关。新规指出,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应当审慎设定投资者提交现金管理产品赎回申请当日可获得的赎回金额,并将单个自然日内单个投资者在单个销售渠道持有的单只产品的赎回金额设定为上限1万元。
有望按时完成整改。
根据规定,新规过渡期将于2022年底结束。这也意味着目前的过渡期不到70天。从记者调查来看,目前银行和理财公司整改压力不大,预计今年可以按时完成。
一位银行理财公司人士告诉记者:“自去年新规发布后,行业就开始了相关工作,所以目前现金管理产品的整改难度和压力并不大。”该人士表示,由于资产范围和流动性比例将根据新规进行调整,整改后现金管理产品的收益率会有所下降,因此业内倾向于逐步整改,11、12月份可以完成整改目标。
业内人士表示,自新规提出“同一家理财公司采用摊余成本法核算的现金管理产品月末资产净值不得超过其月末风险准备金余额的200倍”后,去年以来,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密集启动增资,提高现金管理产品规模上限。
招商银行3月召开的2021年业绩发布会透露,招行当时的理财现金管理产品规模约为1.2万亿元。按照监管要求,1.2万亿的产品规模需要60亿的风险准备金,而招行理财的风险准备金已经达到50亿,预计年底将超过60亿,因此整改可以顺利完成。
据了解,新规出台后,为控制现金管理产品规模,业内还通过控制购买规模、增加持有期限最短产品的发行等方式,引导客户降低现金管理产品的配置比例。今年3月,北京银行宣布对现金管理产品规模实施整体控制,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产品每个交易日净买入规模上限。
资产配置更加合理。
流动性一直是现金管理产品的核心问题,因为每天都可以赎回。因此,新规对现金管理产品的投资范围、投资集中度、流动性、组合久期、估值方法、偏离度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从整改的效果来看,现金管理产品的资金和资产的流动性更加匹配。
以建信金融的“安心”现金管理开放式净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例。该产品2022年三季度投资管理报告显示,其投资于现金及银行存款的比例为25.01%,投资于同业存单的比例为35.90%,投资于债券的比例为33.45%。2021年末,该产品投资于债券的比例高达46.83%。与2021年末相比,债券类资产投资比例明显下降。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现金理财产品有望在整改到位后再次发力,进一步调整资产配置比例,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同业存单和银行存款的配置力度可能进一步加大。
从产品规模来看,现金管理产品规模仍在上升。据普益标准数据和中信证券测算,截至9月末,现金管理产品规模达9.25万亿元,环比增长5.04%;截至10月14日,规模达到9.7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较去年末增长5.31%。